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宏冕——我觉故我在

迷悟之间,便是轮回与涅槃的差别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走向解脱·菩萨戒品】:抉择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:所获得之戒体——益西彭措堪布著  

2017-04-26 21:30:20|  分类: 【以戒为师】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【走向解脱·菩萨戒品】:抉择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:所获得之戒体——益西彭措堪布著 - 宏冕 - 宏冕——我觉故我在
【走向解脱·菩萨戒品】
益西彭措堪布著

    宣讲菩萨戒分三:导师佛陀宣说大乘显宗经典;经典如何结集、弘扬与护持;抉择所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。

甲三、抉择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
    分七:所获得之戒体;菩提心的分类;未得者令得;得已守持之相;发起菩提心所依之身;犯已还净;护戒的利益。

乙一、所获得之戒体
    分三:菩提心的功德利益;如何生起;断三门罪障。
    颂曰:
    本体慈悲灌溉心相续,
    诚为利他乐欲菩提果,
    遂断三门罪业此意愿。
    大乘经典由佛陀传至诸祖师大德,传承并弘扬菩萨戒所诠义的本体精华便是菩提心。何为菩提心?即是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求无上正等觉果位之心,以及为圆满此心而行持菩萨道。其 中大悲心是菩提心生起的正因。以大悲心缘有情,以智慧求菩提,与智悲相应的第六意识之善心即是菩提心的体性。愿无量众生永具安乐的心即是慈,愿无量众生远离诸苦的心就是悲。以慈悲的甘露浇灌自他的心相续,并诚心诚意为利益他众,而希求菩提果,发起断除利他障碍及获证菩提的违缘之意愿。正如弥勒菩萨于《现观庄严论》云:“发心为利他,求正等菩提。”
    颂词“本体慈悲灌溉心相续,诚为利他乐欲菩提果”揭示了大乘特法菩提心之体性,即缘众生的慈悲与乐欲无上菩提果的大智慧,与第六意识的善心相应,为世俗菩提心。
    我等从久远的无量劫以来,以坚固的我执,处处为自己,时时求私利,以贪嗔痴造无边罪业,如今仍然是被苦恼和业障所束缚的凡夫。而诸佛菩萨却不求自利,但求利他,渡过一切烦恼、痛苦、忧患、险恶的轮回大海,登上安乐、自在、解脱、清凉的涅槃彼岸。
    《入行论》云:“尽世间安乐,从愿他乐生,尽世间苦恼,由欲我乐生。愚人作自利,能仁为利他,依此二差别,何须复多说。”
    又如宗喀巴大师说:“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。爱执他者,为一切圆满之处。”
    不发利他之菩提心,永无希望获得自他究竟之利乐。所以大乘学佛人内心若没有发起菩提心,虽勤修善法,但都不是菩提正道。
    《华严经》云:“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”
    忘失尚且如此,何况还没有发起菩提心呢?因此入道的关键是发菩提心,以发心故,则佛道可成。
丙一、菩提心的功德利益
    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根本,自他利乐之源泉,灭.除一切烦恼痛苦的甘露,到达无余涅槃彼岸之津梁。
    《华严经》云:“菩提心者,犹如一切佛法种子。”
    永明延寿禅师在《宗镜录》中说:“若一发心,功德无际,念念圆满十波罗蜜。”
   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在此概括为下面五个方面:
    其一、能消重罪——众生由于往昔无明愚痴,身、口、意造无边罪业。如《华严经·普贤行愿品》云:“假设罪业有体相者,尽虚空无法包容。”我等烦恼深重,只靠微薄的善行怎么能够遣除呢?但是若靠圆满殊胜的菩提心就可以对治恶业习气,消除罪障。如《入行论》云:“菩提心如劫末火,刹那能灭诸重罪。”又《优婆塞戒经》云:“善男子,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,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。”
    其二、能获妙乐——《入行论》又云:“佛于多劫深思维,见此觉心最饶益,无量众生依于此,顺利能获最胜乐。”佛陀于许多大劫的时间中思维饶益众生的方便方法,最终发现菩提心对众生具有无边的利益,依此菩提心,无量众生便可获得究竟安乐。
    其三、圆满所求——若欲灭除种种痛苦灾难,以及除却众生的不安,当恒常莫舍菩提心。要想享受种种快乐者,亦莫舍弃菩提心。
    其四、转劣为胜——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即称为菩萨,原来垢染污秽之身将逐渐得到清净,而转成无价宝之佛陀身,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,因此我们应坚守菩提心宝。
    其五、得果无尽——若以菩提心摄持,修行一切善法,其所获果报无有穷尽。《入行论》云:“其余善行如芭蕉,果实生已终枯槁,菩提心树恒生果,非仅不尽反增茂。”普通的善行种子生果之后即消尽,如芭蕉树生果之后即枯萎,而菩提心树,其根深植于无边众生的沃土之中,以大悲水浇灌饶益,以六波罗蜜庄严树干,行万行而使其枝繁叶茂,所生菩提的花果也是层层无尽。由于众生无尽的缘故,菩提心树之果也一样无穷无尽。总之,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,是有则皆足,无则皆缺之教言,犹如百病一药的万应丹一样。若不依靠菩提心则通过种种途径也无法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。

丙二、如何生起
    分八:知母;念恩;报恩;修舍;修慈;修悲;意乐;生起。
    既然菩提心具有如上所说的功德利益,我等一切有情亦皆当发起,那么如何才能生起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呢?仅仅希求菩提是不够的,而是应依如理的次第修持,最后如量生起殊胜的菩提心。首先应对无边众生发起大悲心,因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正因。如《优婆塞戒经》云:“因是悲故,便能发心,是故悲心,为生因。”缘何而生大悲?如下所说:
丁一、知母
    三界有情在无始无边的漫长轮回之中,不停地流转于六道,如大锅沸水中翻转的米粒般,急速升降。此如苏东坡所云:“寄蜉蝣于天地,哀吾生之须臾。”对现实世界稍作观察,不难发现许多小生命寿命只有几天,甚至朝生暮死,而人生几十年,转瞬即逝,人在天地间与蜉蝣一样,也是如此的渺小。在无量无边的转世过程中,我等生生世世都从母亲受生。佛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,只因众生转世昏迷而不相识。因此,不仅是人类众生,就连披毛戴角者,乃至蜎飞蠕动之类无不都是我们过去恩深似海之慈母。或许有人不信,试想若今生的亲人从幼小时离别,二三十年后,其音容便会全部忘记,相见时就好象陌生路人,何况隔世或经过多生累劫呢?
    《梵网经》云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。”
    如此抉择之后,当闭目静坐,深深思维: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,他们对待我象今生的母亲一样。坚定地树立起这一观点时,就是知母。
丁二、念恩
    于己前明观现世母亲之相,心中作念:此慈母非但今生为我老母,彼从无始以来作我母亲的次数也无量无边,她在无数的生生世世中对我倍加慈愍爱怜,恩德无法估量。
   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(以后略为《心地观经》)云:“慈念之恩实难比,鞠育之德亦难量,世间大地称为重,悲母恩重过于彼,世间须弥称为高,悲母恩高过于彼。”
    母亲之恩德实难具述,于此处摄略五点以便忆念观想:
    一者、中阴托胎恩——我们知道众生前世的肉身无法带到后世,中阴时没有可依靠的身体,只有一个意生身。此意生身无依无靠,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,随时随处可见到种种凶光及怖畏之相,听到种种可怕的恶声等。我等中阴身恐惧怖畏惊惶不安,真是逃之无地,避之无门,直至遇到母亲才能再度获得一个肉身,如果没有母亲,要想得到这个身体,绝对不可能。因此,赐给躯体是母亲对我们的第一大恩德。
    二者、怀胎守护恩——于胎儿时,母亲时常小心守护。在十个月之中母体沉重,如负重担。坐立不安,不思饮食,如久病之人。胎儿饮食由母血提供。满月生产时,不孝之子破损母胎,扯母心肝,踏母胯骨,此时母亲的痛苦如千刀搅腹,血流遍地。初生须臾,闻儿哭声,母大欢喜,抱入怀中,抚爱瞻视,亲爱之情过于己身。
    三者、哺乳养育恩——婴儿之时,母亲以种种方便精心护养,无有厌倦。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善为哺育,并以手揩其不净。《心地观经》云:“一个幼儿所饮母乳一百八十斛。”我等于多生累劫中所饮母乳多如大海之水。稍大,母亲必然把好的饮食先给我吃,若食物冷硬,母以口含咀嚼令暖细;若是热烫,母则吹凉后喂于我口。我时常将床褥尿湿,母亲则将干处让我躺卧,她自己却睡在湿的地方。当我饥饿时给予饮食,寒冷时给予衣服,贫困时给予她自己都舍不得用的资财。然而,诸资财也不易得,为此母亲常常造作种种罪苦恶业,倍受艰辛,致使现世劳苦,来世感受痛苦的果报。
    有一种鸟,当母鸟衰老飞不动时,它知道小鸟尚不能自己寻食,母鸟便咬住巢上方的一根树枝,将身体悬在鸟巢中,小鸟饿极,便啄母鸟的身体,先将体毛拔掉,而后便将母体吃掉。母鸟将自己的身体喂养了小鸟。旁生尚如此,人类的母爱更可想而知。
    当我生病时,母亲心中思维:“子病不如己病,子死宁可己死。”
    莲池大师《放生文》云:“怜儿之鹿,舐疮痕而寸断柔肠。”此公案讲:晋朝时,河南有位叫许真的猎人去打猎,射中一只小鹿,母鹿痛怜爱子,奋不顾身冲向小鹿,以舌舔抚伤痕,因箭深伤重,小鹿无救而死,母鹿惨痛徘徊悲鸣,也当场死去。许真见此情景,非常惊奇,当剖开母鹿腹部时,发现柔肠寸寸断裂。母对子的情深至此,母之恩德真是不可思议的。
    四者、教育成人恩——我等儿时连穿衣走路都不会,母亲教我们怎样走路,怎样说话,怎样吃饭等等。母亲是我们来到人间的第一位老师。少年时,母亲教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,并常为我的学业担忧,乃至为我奔走求人,历尽艰辛。
    五者、远行忆念恩——我若离家远行,母则“日夜心相随,流泪数千行,如猿泣爱子,寸寸断肝肠”(引自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)。她不仅挂念我的饮食,还担心我的衣着与卧具。乃至成年和衰老,母亲亦是念念不舍,所谓“母年一百岁,常忧八十儿。”我为人子,常不孝顺,母亲因我而常流眼泪。母因流泪过多而老眼昏花,皱纹遍布。了知母亲恩深如海,而今见其老病无依,我该怎么办呢?
丁三、报恩
    诸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,母亲对我有大恩德,而我却将那些正受诸苦无有救护的如母有情弃舍不顾,仅谋自己之解脱与安乐,对此岂能心安?《致弟子书》云:“亲人生死大海中,分明如堕深流内,生死不识而弃彼,但自解脱无此耻。”舍弃有恩者而不知报恩,下等人也不应为。譬如母亲处在监狱之中,子却在花园中逍遥自在地游玩,此子实为大不孝。如母有情不住正念,疯狂目盲而缺乏引导,步步趣于可怖之险境。尔时母亲期望子来救助,子若不救母出险难,谁来救脱?如母有情为烦恼所缠,心不正住,既无有善道眼,也无引导之师,时常行于生死恶趣之险道。母需子相救,子亦应来救拔母亲。如是思维,我等实当负起报恩之重担。
丁四、修舍
    我们要报如母有情的大恩德,应当对一切众生修慈悲心,然而,若不先断除对亲友等一类众生起贪心,对怨敌等另一类众生起嗔心,则所生起的慈悲仍有偏袒,如此,若缘于与己无关的众生,慈悲就不能生起,故当修平等舍心。
    首先,应对一切有情众生无有亲疏、爱憎等,以平等心相待。现在这些怨敌在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曾作过自己的亲友而互敬互爱,所作的饶益也是不可思议的。现在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,在往昔世中也有许多曾做过怨敌而对自己进行损害的。正如嘎达雅那尊者去化缘时所见到的情景:“口食父肉打其母,怀抱杀己之怨仇,妻子啃食丈夫骨,轮回之法诚希有。”那些作为亲友的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,他们对我的关怀疼爱是往昔的宿世因缘,因此没有必要对刹那的亲怨显现执为实有,应当对无边众生生起父母之想,平等对待。
    为了使平等舍心易于生起,先须以一个无有利害关系之人为所缘,令除贪嗔而修舍心故。次于亲友修平等舍。若于亲友心不平等,则会以贪嗔分类,或以贪爱深浅分类。于亲友平等后,当于仇怨修平等心。若不平等,必然对不随顺自己之一方生嗔恨。于仇怨修平等后,则缘十方三世一切有情众生修平等心。因为一切众生都希求快乐而厌离苦恼,若于其中一类认为亲友而作饶益,另一类认为怨敌而作损恼或不饶益,实不应理。
    从无始时来,任何有情,不只百次作过我亲眷,如此应于谁生爱,于谁起憎耶?如《胜月女问经》云:“我昔曾经杀汝等,我亦曾被汝等截,彼此一切是仇·杀,汝等何为起贪心。”思维一切亲怨差别转变迅速之理后,以此数数串习伺察便能逐渐断尽憎爱。
丁五、修慈
    修慈心具有很大功德。《宝鬘论》云:“每日三时中,施食三百罐,不及须臾顷,慈获福一分。”意即瞬间对众生生起慈悲也比每日三时施食所获福大。若有慈心,天人敬仰。佛陀也是凭仗慈力败彼魔军,所以慈心是最殊胜的守护力量。
    修慈心应次第而修,首先对今生父母亲人修慈,其次对一般无关之人修习,然后对怨敌修习,再对十方一切有情修习。如是数数思维,以种种悦意妙乐施与众生,令其满足而生喜乐之心。身语意三门都应行慈,身体的一切威仪应寂静调柔,口应言说谛实悦耳之语,意应常思饶益他人。如《入菩萨行论》所说:“眼看众生时,诚慈而视之。”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以含笑悦意的表情,不能怒目而视。不仅对人,对三界一切众生都应慈爱。
丁六、修悲
    悲心所缘对境是恒时不离三苦(坏苦、行苦、苦苦)的有情众生,愿他们离苦,我当予以救拔,使他们离苦。所修习的次第也是先对父母亲人,次对无关之人,后对怨敌仇人,再对十方一切有情修习悲心。从前仲顿巴格西得闻卡隆巴总是到蚁穴旁修悲心,时常蒙头痛哭,他立即脱帽,合掌当胸,边流泪边说:“极其稀有,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,此有许多功德可说。”
    《摄正法经》云:“欲获得佛果,学多法不成,唯当学一法,何为学一法?此乃大悲心,何人具大悲,彼获诸佛法,了如指掌矣。”对众生发起大悲心,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,这不仅是从道理上讲,从真实情感上讲也应生起大悲心。
    《优婆塞戒经》云:“善男子,智者修悲,虽未能断众生苦恼,已有无量大利益事。善男子,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。”又云:“善男子,在家之人若不修悲,则不能得优婆塞戒,若修悲已,即便获得。若修悲心,难忍能忍,难作能作,以是义故,一切善法悲为根本。”
    如母有情流转于三界轮回之中,感受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种种苦难,听闻不到正法,不能出离轮回苦海。而我等却不闻不问,不度苦海中的众生,我虽是人还不如鸦羊等旁生。往昔阿难等大阿罗汉闻佛说母恩难报,悲痛至极,皆“举身投地,捶胸自扑,身毛孔中,悉皆流血”(见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)。我等亦是母亲所生养,既知对我有大恩德的如母众生受大苦恼,能不诚心发愿救脱吗?
    观想自身成为正被宰杀的牛羊,四肢被捆绑,口鼻被封闭,屠夫握刀刺进自己之喉部,血流如注。复又观想自身被剜肝挖心开膛破肚,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?再如牧民要用牛毛做毛口袋,拔牦牛身上的毛。自己若是拔一根汗毛,一根头发,那痛苦都难忍受,若被拔掉许多毛怎么能忍受呢?
    再思维饿鬼众生恒常感受饥渴之苦。或有外障饿鬼趋诸井泉池海等处,被其它有情手持剑矛驱逐,不令靠近,或强行靠近,便见其变为脓血,自不欲饮。或有内障饿鬼咽喉如针孔,肚腹宽大,纵得饮食也不能食用,或见一切饮食皆被火所焚。《亲友书》云:“恶行之业以为索,坚固缠缚诸恶鬼,其间受苦无中断,五千及万亦不死。”五千及一万岁受饿鬼苦,自己过去必定多生受此痛苦,现在无量有情正受此苦。若我们自己一两天不得饮食,饥饿的感受难于言表,饿鬼众生所受痛苦又是如何呢?
    再观想地狱众生,恶业力故恒时被火烧、锯解、大山压迫、热铁浇身、烊铜灌口,或者被寒冰冻裂,或者堕于尸粪泥中被旁生啄食。诸多苦处无有限量。我等过去长时间处于地狱之中,现在许多如母众生也正在地狱中受极大苦。
    我们自己天冷时要穿棉衣,天热时要乘阴凉。热地狱和寒地狱中众生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。所以我们所种善根要回向给他们,愿三恶道众生离苦得乐。
    修悲心的次第亦是先对父母亲人,次对无关之人,后对怨敌仇人,再对十方一切有情众生而观修。随于何时任何有情,应当观想如最亲爱的独生子,彼身痛苦不安,自己决定设法救拔。如此,于一切有情欲令离苦之悲心能够任运生起。这便是悲心生起的标志。
丁七、增上意乐
    增上何种意乐?增上欲得菩提的意乐,以及使众生离苦得乐之意乐。
    如前所说次第修习后发心究竟利益有情众生,那么如何利益呢?试想一位失去双手的母亲,她最亲爱的独生子掉入奔流的大河中,她怎么办呢?她除了在岸边呼叫奔跑,此外她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救出她的孩子。同样道理,我等了知如母亲般的有情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之中,内心万分焦急,发愿救拔,若无方便方法,仍然不能圆满所愿。只有欲令众生离苦的慈悲心尚且不足,更应求究竟圆满的智慧,获证菩提道果。因此,为利益众生故,当以至诚心欣求菩提果。
丁八、生起
    对无量的众生生起猛利的慈悲心,此时一心欲救度众生。而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就是成佛转法轮,为此发誓成佛行佛道,这个“慈悲心”及“发誓成佛”即是世俗菩提心。
    生起世俗菩提心要具备两个条件:其一,对无边众生生起大悲心。其二,为度一切众生发誓成佛。
    世俗菩提心分愿行二种: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为愿菩提心;为众生获证道果,发起修行六度万行诸善法之心,为行菩提心。
    生起菩提心是受菩萨戒的基础,若相续中没有菩提心,纵然多处登坛求受,也是空耗钱财虚掷光阴而已,不可能得戒体,如同空中楼阁,犹如压沙想得到油,是无法成立的。想籍此子虚乌有之戒成办自他二利,好比没有翅膀而想飞行,还自称菩萨,佛说这种人是欺骗一切诸佛菩萨人天大众之盗贼,是大增上慢人。
    在传戒时,传戒上师与受戒弟子都必须具有菩提心。往昔罗札格西问阿底峡尊者:“若无菩提心,能否得受菩萨戒?”尊者回答说:“无菩提心而受菩萨戒只在藏地有,别处没有!”尊者的本意是无菩提心不能授受菩萨戒。判断行者是否属于大乘,关键看他是否已发菩提心。若无菩提心,自称为菩萨,好比影像,并无实义。所以,无论传戒上师还是求戒弟子,都应以各种方便励力生起菩提心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

丙三、断三门罪业
    我等从无始生死以来身、口、意三门所造罪业无量无边,此罪业既障碍利益众生之事业,亦障碍求菩提果,如《心地观经》云:“如影随形不离身,一切时中障圣道,近障人天妙乐果,远障无上菩提果。”因此当断三门罪业。
    《华严经·随好光明功德品》云:“诸天子,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净治其意,善住威仪,悔除一切业障、烦恼障、报障、见障,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,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,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,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、善语业、善意业,悔除所有诸障过恶。”
    忏悔是灭罪障的方便方法,一者观事灭罪门,二者观理灭罪门。
    行者当在三宝所及六道众生前诚心发露所有罪业,不复再造,请求三世诸佛为作证明。
    以四种对治力来忏除罪障的方法:
    第一、所依对治力——指皈依上师金刚萨埵后具足愿行菩提心。
    第二、厌患对治力——指对往昔所造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。
    第三、返回对治力——指忆念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,发愿从即日起,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样的罪业。
    第四、现行对治力——指尽力行持一切善法对治往昔所造恶业。尤其是礼佛、随喜功德、一切善根回向菩提、发愿行菩萨道、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。至诚勇猛忏悔者,当悲泪泣血,周身血现或遍体流汗,于所造罪深感惭愧。
    观理与观事忏悔只依人的根器与所缘有不同。理忏者当观一切罪业自性本空,体相了无可得,非有非无非有无,非不有无离名相言说,请求诸佛加持,灭除一切颠倒妄想,愿早证无上道果。若发心菩萨能观空性妙理,便能消除一切罪障。
    《心地观经》云:“若人观知实相空,能灭一切诸重罪,犹如大风吹猛火,能烧无量诸草木。”
【走向解脱·菩萨戒品】:抉择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:所获得之戒体——益西彭措堪布著 - 宏冕 - 宏冕——我觉故我在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11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